糖画艺术之乡----成都市锦江区
来源:锦江区图书馆作者:浏览量:

 

成都市锦江区位于成都市市区东南部,东北至西南一线紧邻成都市青羊区;西南沿锦江、府河流向与成都市武侯区隔江相望;北临成都市成华区;南接双流县;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区域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余万人,现辖16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 (其中16个涉农社区)。锦江区原属成都市东城区。唐贞观十七年(643)于成都县城偏东置蜀县。民间10年(1921)成都、华阳两县合并置成都市政公所,下设五区,东城区域内为东、南、外东3区。民国34年(1945)废镇社区。建国后,城区又经调整。1953年成都市东城区成立,1955年望江区并入。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5个城乡一体的新城区,锦江区即为其中之一,因锦江流经区域南面而得名 “糖画"历史悠久,距今约500余年。明代官宦之家新年祭祖,即将模具印制的糖狮、虎及文臣武将等人物造型作为祀品。由于“糖狮糖人”快速软化,成化后即以纸扎代替。虽如此,但这种工艺却继续流传于民间。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皮影”“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特点,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的以块面、线条为其造型特点的“糖画”。明代“糖画”在四川流传的情况现已无史可稽。清初随着移民入川,糖画艺术亦传入四川。据对成都及周边区(市)县40余位艺术师承关系调查,最早的并有众多传人的两位艺人----赵糖饼、戴大爷(均不详明)至今已传6代。据师承表推算,两个活动时间约于清道光九至十五年(1829---1835)间,并在此之前已出现了艺人的行会---“太阳会”,因此可断定“糖画”在四川的流行至迟都应在清嘉庆道光之间(1769--1821)。 “糖画”顾名思义是用糖作“画”,四川过去称它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糖画的制作用料考究,手法丰富,题材广泛,糖画艺人坐摊前,将炼制过的糖溶化,面对洁白如玉的打理石板,执勺在手,静气凝神,运腕走勺,流糖如丝。灵巧的手腕抖、提、顿、放,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顷刻间,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级喜剧人物等画图便跃然石上。待糖画凝固后,用一根竹签粘合支撑,拿在手上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享受与一体,难怪人们无不赞赏为“观之若画,食之有味”。糖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按照艺人的传统说法,一般分为“大货”和“小货”。大货: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如:龙、凤、孔雀、狮、虎及立体的花篮、金鱼等。小货:较小型的作品,制作工艺相对较简单。如:各种单个的虫、花、乌、水果等。 堕画蕉盔盟基签鲍塞现手法又细分为:1、子子货:又称“顷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这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糖饼形状正圆,大孝厚薄一致。2、丝丝货:即采用刚柔、粗细、走向各不相同的线条来表现对象的形状、神态。它类似国家的白描,西画的速写略带民间剪纸的韵味儿。传统造型中的“灯影”人物及“小货”多是采用此手法。3、板板货:即运用块面造型。制作时同时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刻画细部。喜剧人物的面部、衣纹、铠甲纹样及狮、虎等作品多用此法。4、填装货:先以糖丝(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后倾倒糖液将线条内的面积填满,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画细部。其作品效果与“板板货”差别不大,仅工艺程序不同。5、拭皮子:先倒一团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时用“起子”(专用工具)将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雏形,再以糖丝描绘其外形及细部。如鱼、鸟等。6、按头子:这是糖画艺术中十分古老的工艺。只用于人物头像或立体动物形象。其作法是用泥和勺,凹雕出头像之五官,经煅烧制成模具。制作时。倒一片糖在石板上,趁未冷却即启起放入模内,以拇指指面向内按压成形,待冷却后取出,即成一具有圆雕味的人物头像。 糖画艺术的相关器具主要有: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头盘:即糖画摊右边的方盘,上面绘有各种图像,供转糖饼儿用,多为“小货”,每转一手,价格较低。中盘:放置大理石板,即制作糖画的操作台。尾盘:左边的方盘,多为“大货”,每转一手价格略高。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现在主要使用白糖。老涎:即饴糖,现已无人使用。荷藁: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起子:糖画的主要工具,铜或铁制之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做好凝固即用此启起。手柄东端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湾”,用以在块面压制各种连续纹样。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糖画作品用。解放前学徒便肩扛“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龙官:即水。有时糖“稠”了,即熬老了,需要加水,艺人即叫加点“龙宫”。 糖画作品举例:传统题材:《文武灯影儿》《龙》《凤》,“戏剧人物”如《霸王别姬》《陈姑赶潘》《貂蝉拜月》《凤仪亭》《战马路》等。创新题材:《龙灯》,长16米,耗糖约两吨。《九龙壁》《龙腾盛势》《奔向2008》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糖画这一民间艺术又在成都及各区县的街头巷尾出现了,此时引起了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的注意,认为对这一民间技艺应该从社会文化、民间美术、传统艺术食品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并派出专人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这一民间艺术的从业人员不少,走访了从艺多年的老艺人樊德然、李河、夏金山等。并通过艺人联系到成都行艺的温江、龙泉、双流、青白江、新都等区县的艺人。至此在艺人们的要求下,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及时向盛市有关部门和1986年12月5日正式成立了“成都市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糖画协会这支队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的直接领导下,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发展资金投入情况,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在盛市、区各级领导支持、关心下,特别是在区文广局、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20多年来取得骄人的成绩。 从协会成立之初到2009年,协会多次组织参加了诸多中外大型活动。1989年---2009年,参加成都市各大型灯会。从1986年---2009年,中、外新闻宣传单位有百余家都给予了宣传报道和制作糖画专题片。1993年出版了《四川糖画》一书。2004年出版了四川糖画明信片。经盛市、区有关部门同意,聘请专家学者对协会艺人进行职称评定。在上述活动中累积政府拨款20万元,社会筹集资金80多万元,自筹资金100万。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协会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首先从提高艺人的素质上下功夫,从思想上、业务上,特别是遵纪守法、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上加以培训,举办了多次糖画艺术比赛,从中发现尖子重点培养,使艺人队伍有了很大的提高。1991年经盛市、区有关部门同意及艺术专家学者的支持对协会艺人技艺进行了职称评定,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评审,评出了特级特级糖画师3名、一级糖画师两名,二级糖画师四名,三级糖画师14名。通过职称评定增强了艺人对艺术的追求和自信心,如今的糖画艺人也能登上大雅之堂了,在对外交往中和丰富群众文化时候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保护计划,为加强对成都糖画的保护力度,以糖画协会为基础,争取建立由区政府牵头、文化有关部门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制定和落实相关保护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摸清艺人队伍状况如:年龄结构、艺术水平及生活状况等,为艺术传程和技艺保护提供充分依据。 二、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等现代化管理。 三、进一步开展糖画艺术理论研究,进一步摸清糖画艺术的源流沿革,以及与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将所获资料及研究成果编撰成书出版。 四、不定期举办中青年艺术培训班,继承现有不多的老艺人的精湛技艺尽可能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上演,避免留下遗憾的历史和历史的遗憾。 五、珂有乙八反生活团准叫中可平八潘与怵护,及一定的经济援助,使传统制作工艺得以延续和流传。 六、提高糖画艺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争取5年内初步改变濒危状态。 五年规划: 2006年---- 利用糖画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进一步加强协会建设,强化会员竞争意识,提高从业人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使协会进入良性运转状态。预期目标,增强协会运作能力。 2007年----整顿协会组织,发展一批新会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艺术队伍健康发展。预期目标:壮大艺术队伍,提高艺术水平。 2008年----进行深入地、广泛地普查工作,完成普查资料的归类、整理、存档等工作。预期目标:完成资料现代化管理。 2009年----建立糖画艺术研究会、编撰出版一部较有深度的糖画艺术专著。预期目标:为糖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基坚实的基矗 2010年-----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基本改变糖画艺术的濒危状态。预期目标:保住传统工艺,并使之传承下去。 保护措施:一、争取建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及专家小组。二、建立以区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馆、糖画协会为骨干力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队伍。三、争取落实相关政策,争取区政府给予经费支持,分年实施保护计划。四、落实保障经费,巩固糖画协会,发展艺术骨干队伍。五、制定保护实施条例、法规、逐步实现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机构: 争取成立糖画艺术研究会,以糖画协会为基础,保护现有艺人,培养传承人,在拓展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保护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层层制定保护工作职责。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糖画艺术专家及优秀艺人提供培训、受益人数及社会影响“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展演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锦江区糖画协会在盛市、区各级领导及新闻界的大力支持下,从1986年至今全国近一百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给予了宣传报道,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在2002年CCTV4“走遍中国”和2003年CCTV“留住手艺”栏目录制糖画艺术播出后,国内、国外反响很大。这为提高糖画艺术的知名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2002年由中央电视台四台(国际频道)与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电视台联台录制“走遍中国”对糖画艺术作了专题节目报道等,海内外反响很大,为宣传糖画艺术,了解四川、成都、锦江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1993年由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锦江区糖画协会联合出版了《四川糖画》一书;2004年出版发行了“四川糖画”明信片;2006年糖画艺术又成功申请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糖画大师樊德然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争取再上一个台阶。如今当你漫游蓉城,公园名胜古迹随处都可见到糖画艺术的风采,它将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光彩照人。 2008年11月通过复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糖画)文化艺术之乡”

尊敬的用户:      有什么可以帮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