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关于“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年度报告的第一本。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解读,它明确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幸福”、“尊严”、“公正”、“和谐”,这是有别于以往经济、物质增长的客观指标,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的主观指标、心理指标。早在20世纪70年代,不丹就提出“国民幸福指数”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他们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把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而今不丹对于“国民幸福指数”的理念和实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法国、英国、加拿大、巴西等国都启动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指标编制工作也已经起步。以上事实说明,社会发展最终将落实到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是人的幸福,而社会的建设不能不关心社会的心态。“社会心态”也被写入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娶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深入研究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