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学淡化年级概念组社区增交往
来源:作者:浏览量:

班级、年级等学生们熟悉的校内建制将逐渐淡化!全校将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把不同年级所有一班组成一个“社区”,所有二班组成一个“社区”(以此类推),今后学生们的绝大部分活动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针对我国中小学生“交往教育普遍缺失”的现状,昨日(12月1日),成都市实验小学推出创新做法:淡化年级概念,在“社区”模式下启动和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据悉,该举动在全国也是首创。

试一把新模式

打破以往建制 6个年级混编成“社区”

昨日早上,校园内几大“社区”的宣传招贴摆放在显眼位置,不少学生围着这些招贴寻找自己的“家”。学校成立学生社区的各种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据该校校长陆枋介绍,打破年级限制、各年级合在一起成立“社区”的做法学校酝酿了很久,具体做法是:将该校一到六年级中的每个年级分别拿出一个班, 如所有年级的一班,所有年级的二班等,合在一起,分别成立各自的“社区”,取不同的名称,有不同的“社区”理念,有由学生、老师共同担任的各种“官员”。除教学、考试、管理等以外,各种学生活动将逐渐淡化年级概念,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比如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少先队活动,春游,秋游等等。

令人沮丧的测试

请教“陌生叔叔” 半数小学生不敢

传统的班级、年级建制,在我国中小学中已沿用若干年,学校为什么要进行“大改革”?陆枋讲了该校最近一个测试:老师告诉学生们,要找一个同学到校门外,拦下一个陌生的叔叔,问他几个问题再回教室。结果,愿意去的同学还不到一半,有些举手的也显得勉强。当老师把一些同学喊上讲台时,较多学生表示“不敢”、“有点害怕”,甚至还有同学紧张得哭了。

他说: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交往环节”,但有一半以上学生不敢去完成,年级越低的学生比例更高。“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育体制存在着‘交往教育的缺失’。和上一代人相比,现在的中小学、大学生在知识上丰富多了,但在社会交往上、在自身社会化程度上却大大降低了。”

陆枋说,学校的新举措,就是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与以往学生只是和同班、同年级同学在一起相比,“社区”无疑会提高他们的交往面,更能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

没有时间接触 孩子们不会交往

川师大游永恒教授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儿童在亲子关系、友伴关系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影响下成长,“儿童的社会化经历必须是自己亲历,别人无法取代。”怎样与别人相处,如何做人做事,越来越困扰着孩子,却没有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陆枋认为,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利于沟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以前同院、同村的孩子在一起,年龄小的有困难,年龄大的会去帮助。同伴间有矛盾,也会去学着去化解沟通。现在的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一放学就被家长接走,很少有留在学校玩的机会。再加上做作业、兴趣班等,孩子们彼此相处的机会就更少。

来源:新浪少儿

尊敬的用户:      有什么可以帮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