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一批中学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比赛及各种科学竞赛中捧回大奖。然而,他们的冒尖尽管倾注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仍属于“散养”状态,因为即便是像上海这样的国内科技、教育和经济发达城市,对英才少年的培养仍还处于探索甚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况。
聪颖少年层出不穷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顾宇洲在吕秀华老师的指导下,与伙伴们合作完成了“从夹竹桃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环保农药”的课题,去年获得了第58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比赛的大奖和美国生物制药学会特别一等奖。美国科学服务社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请,将一颗由麻省理工大学的LINEAR天文台于1998年发现的行星命名为“YuzhouGu”,编号为23758。
像顾宇洲这样的天资聪颖少年时常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据最新公布的一项统计,从1985年至2007年间,上海先后有9所重点中学共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48枚奖牌,其中金牌36枚、银牌7枚、铜牌5枚。华东师大二附中是奥赛大户,共拿下了21枚金牌。
建议开展英才培养
在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教育的同时,上海是否也应该率先走出一条开发培养英才少年的创造潜力、让资优生早日成材的新路,已是教育界热议话题。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二附中物理特级教师张大同撰写了一份上海应着力培养英才学生的提案。张老师说,在世界各国,一般都会有占青少年人口1%到2%左右的特别聪明人群,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的早发现和早培养,有的国家还设立了英才少年集中教育的学校,类似我们的重点中学,师范大学里还有专门的英才师资专业,国家对英才学生的培养有专项计划、专门途径和专业教师。说到底,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竞争的核心,便是尖端人才的比拼。因此,重视英才少年的教育培养,意义十分深远。
创新教育不是口号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另一种意见,认为基础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几个“高精尖”的人,而在于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宽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拔尖人才不是靠培养就能批量产出的,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靠一套教育法则,好比刘翔的出现,适合他的训练方式放到其他运动员身上未必有效。”有的重点中学校长对记者表示,创新教育不能成为一种口号或时髦,中小学应当着重让青少年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来源:东方网